做专业的舞蹈教学视频越来越多,差异化越来越小,有人开始困惑,我们用心拍内容,到底为了什么?
前几天跟工作室合伙人聊起舞蹈视频,我一直鼓励他创作自己的短视频号,他花了一些时间去关注很多创作者(主要是街舞),觉得现在大家都在拍,专业度都很高,讲的模式也很相似,没有差异化,感觉再做就没意思了,并没有信心能够做的更好,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号点击量、点赞量很低,更是犹豫。问我该怎么办。
相信这也是很多舞蹈创作者遇到的共同问题,今天,大龙叔就跟舞蹈创作者门聊聊舞蹈内容创作。
我的观点是,任何舞蹈类视频创作者,大家的拍摄场景,设备,编舞,教学法,剪辑技术等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趋同化,差异小了,粉丝就缺乏忠诚度,因为在哪都能看到类似的内容。
最关键的问题是,拍来拍去,似乎大众用户更多是在欣赏层面。
有些舞者恨不得一个视频教会一个舞蹈,你还要表示:我超级用心,用了几天几夜时间整理并提炼出最佳教学方案,让大家最快学会舞蹈,三节课学会一支舞……
你的初心是好的,然而这对于没有基础的大众来说,只会吓到他们:什么鬼,三节课我都没学会,可能我真的不适合跳舞,放弃!
你看,你又失去了一个本来可能会跳舞的粉丝。不管是你想做舞蹈文化推广也好,还是打造个人品牌也好,知识付费卖课也好,这都适得其反。
拍长视频也好短视频也好,要明白自己期望的受众是谁。如果是体量更大的大众,那你的内容就是以激发观看兴趣,参与兴趣为主,永远不要指望用视频可以教会专业的舞蹈,这在线下的舞蹈教学中都是需要足够的时间以及训练的,凭什么拍几个视频就可以?
所以,你要做的是持续输出内容,让看到视频的大众有持续的期待并进行适当的参与,渐渐帮他们降低对跳舞的紧张甚至羞耻感,关注自己跳舞时身体的感受。
一个视频只有最简单的几个动作让受众参与就足够了,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跳出来。积累的动作多了,他们关注舞蹈的时长自然会更多,也逐渐愿意接受更专业的舞蹈教学。
这是一个了解—认知—尝试参与—激发兴趣—深层参与的五部分过程。
站在大众角度用一个其他项目来举例类比,我平时经常关注一些格斗类视频,有赛事有教学,看的多了自己也偶尔模仿着打几下。后来看到刘文擘老师的一些视频,觉得他讲得很有意思,就开始特意收集他的教学视频,自己买了沙袋开始打。打了一段时间觉得总觉得自己动作不好,就开始打听本地好的格斗教学场地,由此还认识了一些大佬。
你看,我就是前面的五个过程一步步过来,从最初了解格斗到通过一些视频认知了不同的风格,开始自己尝试模仿,有了兴趣后就主动报线上课,最后开始线下去找老师。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户转化变现的过程。
相信舞蹈视频创作者无论期望值在哪儿,都希望粉丝能保持持久的黏性与参与性,最终能够变现。
舞者三类定位,教育者,文化传播者,艺术家,每一个自我定位都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式,跳舞方式以及人生规划。
同样,站在这三个定位上,如果你想做一个线上舞蹈内容创作者,也应该定位一下你的目标用户以及内容创作方式,这个想不明白,只会越做越糊涂的。